
个人简介
李春霞,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矢志科研报国的初心使命,致力于解决药物精准控释、肿瘤转移抑制等科学难题。连续十年入选爱思唯尔“中国高被引学者”,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、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始终以立德树人的师者情怀培育创新栋梁之材,先后指导20余名研究生,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、优秀学术成果奖-优秀奖、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奖项和荣誉。
李春霞教授事迹材料
李春霞,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,博导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、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,现任院党委委员、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工党支部书记。
从质朴初心到璀璨科研
她总是素衣简装,言语朴实,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科研的执着与热忱。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张扬的姿态,李春霞教授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本色—那是一种专注的纯粹,一种对真理的虔诚。
在纳米医学领域,这位“追光者”正带领团队将稀土材料的微光化作抗癌利剑。当同行们谈论起她的研究,总会提到那个充满诗意的愿景:让发光的纳米颗粒成为精准递送药物的“导航仪”,更成为狙杀肿瘤转移的“守门人”。这个梦想的种子,早在2008年就已埋下。在长春应化所攻读博士期间,导师林君研究员那句“稀土是工业维生素,更是发光材料宝库”的教诲,让她第一次认识到这些闪烁粒子的神奇潜力。2011年赴新加坡深造时,目睹癌症患者的痛苦经历,则让她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关键转折——从基础研究转向生物医学应用。“那时我就下定决心,要让这些发光粒子真正造福患者。”回忆往昔,她的指尖轻抚过实验台上的纳米材料,仪器屏幕的荧光在她眼中跳动。
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,李春霞始终践行着“顶天立地”的科研理念:既要仰望星空,对标世界科技前沿,又要脚踏实地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她带领团队攻克了纳米药物靶向递送的关键难题,实现了肿瘤部位精准给药与协同治疗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着科技力量。在实验室外,这位科学家还有着多重身份:她是“金钥匙”党建品牌的引领者,将红色基因融入科研育人;是学生眼中的“三色导师”,用红、蓝、绿三色批注点亮学术之路;更是交叉学科的开拓者,通过“党建+学科交叉”项目培养了一批批创新人才。二十载科研长跑,她用执着写就精彩答卷:在Chem. Soc. Rev.,Adv. Mater.等在内的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;相关研究成果共被他人引用28,000余次(H指数96)。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和延续资助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16项;连续十年入选爱思唯尔“中国高被引学者”,5次入选汤森路透(科睿唯安)“全球高被引科学家”,获得2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、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、第十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对初心的坚守。正如她常对学生说的“科研不是追名逐利,而是要用微光照亮人类健康的未来。”在纳米世界的方寸之间,李春霞教授继续着她的追光之旅。那些闪烁的稀土颗粒,不仅承载着对抗疾病的希望,更映照出一位中国科研工作者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。
以科研匠心点亮学子未来
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她深知要想成为大先生,就必须要树牢从教之忠心、为师之初心、为父母之爱心,助力学生在科研与思想上双成长。李春霞教授对学生的培养渗透在科研生活的每个细节。她为硕士生与博士生设计的培养计划如同精密构筑的纳米材料,既具备清晰的结构框架又充满动态调整的智慧。每周六晚的组会上,她带领学生精读前沿论文,反复强调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,要求将文献中的创新思路、临床价值和技术难点分门别类记录在专属笔记本上。“李老师的批注就像纳米材料的荧光标记,总能精准点亮知识盲区。”已毕业的博士生王曼至今珍藏着导师批注的“三重门”笔记:红色波浪线标记理论突破,蓝色星号标注临床转化潜力,绿色批注指向实验可重复性细节。这位从化学跨向肿瘤治疗领域的科研新星,在李春霞教授的指导下,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. Mater.等期刊上发表了关于肿瘤微环境激活纳米酶的开创性研究。她精心与学生一起确定研究方向及具体研究课题;走入实验室,亲自指导学生做相关实验,帮助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;就论文写作、答辩等与学生反复讨论、推敲、修改并督促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。不仅是王曼,李春霞教授先后指导20余名研究生,多人在Adv. Mater.,Angew. Chem. Int. Ed.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,并获得国家奖学金、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、山东大学优秀学术成果奖-优秀奖、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,为医工交叉领域输送了一批生力军。
李春霞教授以教育家精神鞭策自己为师之道,以科技强国的赤子之心照亮前沿探索之路,以立德树人的师者情怀培育创新栋梁之材,生动诠释着一名党员教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使命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