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报告时间
2025年3月21日下午15:00
二、报告地点
生命北楼一层报告厅(118房间)
三、报告题目
协同识别导向的超分子催化
四、主讲人介绍

王其强,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,中国科学院分子识别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。2003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,200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(导师:王梅祥院士),2008-2013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(导师:Kristin Bowman-James教授)、2014-2015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(导师:Joost N. H. Reek教授)分别从事博士后研究。2015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,围绕超分子化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,开展以新型作用模式为设计理念、新型大环主体分子为基础的分子识别、组装与超分子催化研究。自独立工作以来,在J. Am. Chem. Soc.、Angew. Chem. Int. Ed.、Nat. Commun.、CCS Chem.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。曾获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支持(结题优秀)。获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青年创新学术讲座奖、全国大环芳烃超分子化学学术新星奖、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奖励。现任《中国化学快报》期刊编委、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五、报告摘要:
非共价作用是超分子化学的核心,是实现分子识别和功能调控的基础。我们围绕“如何建立非共价作用的协同以实现高效识别与转化”这一关键科学问题,开展了针对阴离子和重要惰性气体的协同识别与超分子催化研究。针对非共价键作用力弱的特点,发展了多位点预组织协同设计策略,通过在大环受限空腔内建立多重非共价弱相互作用的协同与调控,实现了对挑战性阴离子和惰性气体氙气的高效、选择性识别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以协同识别为导向,发展了抗阴离子捕获、底物诱导组装和协同阴离子–π催化策略,获得了反应的显著加速与精准手性控制,实现了高效、高立体选择性的超分子催化转化。本次报告中,将重点介绍其在协同识别导向的超分子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。